摘要: 原標題:一波中產(chǎn)家庭的教育突圍 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看過很多,但這群家長顯得特殊。 他們原本生活在北京,受過良好的教育、有殷實的經(jīng)濟基礎,
原標題:一波中產(chǎn)家庭的教育突圍
“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看過很多,但這群家長顯得特殊。
他們原本生活在北京,受過良好的教育、有殷實的經(jīng)濟基礎,有實力讓下一代在北京很不錯的學校入讀,但這波家長卻紛紛選擇“南遷”,舉家奔赴江浙滬一帶。
不滿于北京的雙語學校;害怕孩子分流到職高;想要追求更理想的教育……不同的理由和原因,匯聚成了共同的目標:“逃離”北京。
在陌生的城市,他們是否探尋出關于教育的滿意答案?
對于雨溪一家來說,2021年的夏天是整個家庭濃墨重彩的一筆。
6月時候,飛機降落在寧波櫟社機場,南方溫潤的氣流滲入肌膚,路邊的香樟樹長得茂盛,雨溪一家推拉著行李箱,踏入這座陌生的南方城市。
車一路往城市中心開,沿路是別墅,干凈的街道,寬敞的馬路,“感覺很像北京的順義”,這是雨溪對寧波的第一印象。
在全家候鳥般搬遷至寧波之前,雨溪和先生在北京生活了15年。大學畢業(yè)后,她們從江蘇來到北京打拼,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的十年里,先生的事業(yè)版圖也在隨之擴充。
擁有還算充裕的現(xiàn)金流、在順義區(qū)高檔的小區(qū)購置房產(chǎn),兒子樂樂出生后,雨溪成為了全職媽媽,也成為媒體筆下的“順義媽媽”一員。
生活在順義,即使不去打聽彼此的隱私,大家對彼此的經(jīng)濟實力或者學識背景也心照不宣。
生兒育女后,共同的話題把媽媽們“鏈接”在一起。在樂樂一歲多的時候,雨溪與其他媽媽聊天,第一次聽說到“國際學校”,種子就此生根。
雨溪和先生自小是在當?shù)貐^(qū)重點讀出來的,雖然他們是應試教育的“成功者”,但他們卻并不認可這樣的教育理念,甚至可以用“厭惡”來形容。
樂樂在兩歲多的時候,雨溪和先生開始為他找尋學校,目標是民辦雙語學校。
雨溪做了很多功課,花費了很多時間,但名單上的長串學校名字,她一家家“探校”,一家家打下叉號。
雨溪觀察到順義區(qū)帶有幼兒園的十二年一貫制雙語學校魚龍混雜,“好多學校就是請了一幫外教,就打著雙語或者國際學校的旗子”。另外一種情況是,在高年級階段,為了沖刺升學率,不少學校會讓孩子去刷題,“我知道很多雙語學校的創(chuàng)辦人是體制內(nèi)學校出來的老師或者校長,如果用公立學校的那套教學模式和思維方式,去教國際學校的課程,這是有很大問題的。”
有時,擇校不僅僅是師資和教育理念的抉擇。
在順義區(qū)后沙峪,坐落著一所順義家長擠破頭想要涌入的雙語學校,它不僅口碑好,也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
“它一年學費是三十萬,但真要一年讀下來,可能就要四五十萬了。”
“打紅叉”的理由包括教師更替頻繁、最好的師資團隊全放在高中,以及在雨溪看來,那所學校名流家庭云集,好多小孩畢業(yè)后,都會有家族生意繼承。哪怕沒人愿意承認,但學校家長們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就算交得起學費,也不意味著你就真的踏入了他們那個圈子”。
14歲的笙然在去年夏天剛結(jié)束了這所學校的學習。
作為一名中學女生,和其他選擇這所學校的同齡孩子一樣,她興趣廣泛,自小學過壁球、古箏、聲樂、中阮、馬術、還進過學校校隊,打過排球和籃球。
有一年的假期,她和幾個同學一起去龍泉拍攝關于記錄青瓷歷史的紀錄片,從腳本到鏡頭再到最后的剪輯,幾個中學孩子完成了一部記錄短片。
“大家都太優(yōu)秀了,各方面被完全碾壓”這是笙然對當時同學的評價,“我們班同學好多都是七八年級就托福115以上,打校隊也打得很猛,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繪畫又很強,有很多作品。”
不過,不同于雨溪一家,笙然一家從北京來到江浙一帶定居,更多是出于家庭的原因,“因為爸爸在兩年前來到了蘇州工作,如果我和媽媽在北京的話,一家人會長時間見不了面。”
考察了江蘇一帶的學校后,笙然選擇了地處于昆山的一所美式寄宿學校——上海華二昆山國際學校。
笙然也會偶然回憶起在北京順義的求學生活,但是面對新的環(huán)境,笙然適應得很快。
2
十多年前,徐慧帶著剛剛幼兒園畢業(yè)的兒子浩浩,從生活了多年的北京搬遷到上海。
這個決定曾經(jīng)遭遇到家人的勸阻,他們擔心茫然“闖入”一個陌生城市,會影響到徐慧的工作,也對浩浩即將就讀的學校充滿顧慮。
但徐慧內(nèi)心明白,這并不是一個“茫然”或者輕易的選擇。
曾當過大學老師,對國內(nèi)外教育體系有自己的觀察和了解。因此,在浩浩讀幼兒園的時候,她就考慮好要讓孩子走體制外路線,等到浩浩五歲的時候,適逢工作契機,她飛到香港。
香港的國際學校體系完善,走在前沿,在考察的過程中,徐慧知道了一所叫香港漢基的學校,學校的教育理念一下子擊中了她的心,然而這所學校很多孩子在兩三歲時就在排隊了,徐慧這才了解到香港的國際學校都要提前規(guī)劃,“我們五歲去已經(jīng)太晚了,肯定進不去。”
從香港“打道回府”后,徐慧開始了漫長而繁瑣的“擇校史”,她想找一所跟漢基有著類似理念的學校。
“我前前后后看了將近三十所。”
除了實地探訪,在很長一段時時間里,徐慧混跡在BBS里,搜集訊息,打探各種學校的”風評”,但結(jié)果讓人失望。
師資來路不明,課程體系混雜,甚至好多學校連自己的課程體系都說不清楚,這是徐慧對當年北京雙語學校的感受,“學校的風氣也不太好,因為私立學校學費貴,大家都有點非富即貴,攀比什么的,我不太喜歡這幾點”。
除了師資和課程,理想的雙語教育應該是啟發(fā)式教育,但也不能丟失中文母語教育,這一點雨溪和先生也認同,“培養(yǎng)有國際思維和國際視野的中國人,走出去了,還能很好地走回來,而不是培養(yǎng)一個ABC。”
原標題:16歲中學生獲正高職稱后續(xù):簡歷網(wǎng)頁已撤,公號信息已刪除 近日,一
快資訊2024-11-15 20: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