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取消DEI,恢復標化,中國留學生又好起來了? 距離疫情最動蕩的時期也已經(jīng)有幾年了,美國高校的招生政策再次迎來巨震! 曾經(jīng)被標榜教育公平
原標題:取消DEI,恢復標化,中國留學生又好起來了?
距離疫情最動蕩的時期也已經(jīng)有幾年了,美國高校的招生政策再次迎來巨震!
曾經(jīng)被標榜“教育公平”的Test Optional政策逐漸退潮,取消的標化成績最近也紛紛被各大高?;謴土恕1娝苤?,比成績,中國學生是無敵的!重新恢復標化成績,對于擅長考試的中國留子而言,無疑是重拾優(yōu)勢!
再加上,川普上臺要全面取消DEI,其實對亞裔而言也算是好消息。畢竟在之前的DEI招生政策審核中,由于亞裔實在是過于突出,不僅吃不到政策的紅利,反而還會犧牲亞裔原本贏得的利益。換個角度看,取消DEI對亞裔來說也算是利好消息。
兩個消息疊buff般的陸續(xù)官宣,這是中國留學生又好起來了?還是只是看起來表面變好了,但實則背后隱藏了更隱蔽的精英主義邏輯?
01
恢復標化成績的高校都有哪些?
疫情期間以及疫情剛過去的那幾年,Test Optional一直都是很多美國高校招生中的一大政策。但隨著疫情影響范圍越來越小,美國高校也開始重新思考新的招生政策,最近,不少大學都官宣了從26fall起,重新恢復標化成績強制提交。
1
這些美國高校官宣重新恢復標化
早在1月,邁阿密大學就官宣將從2026年申請季開始,結束疫情期間實施的Test Optional政策,除個別情況外 (如表演藝術類、作品集類申請者等特殊情況),大多數(shù)高中生在提交入學申請時, 均需提交SAT或ACT考試成績。
恢復標化的原因,是校方認為將SAT或ACT考試成績與學生高中成績及其他因素結合在一起, 更有助于形成學生完整的申請審核流程;此外,據(jù)邁阿密大學的 數(shù)據(jù)顯示,標化考試成績可以預測學生未來學業(yè)是否成功。
賓大在2月14日也恢復了2025-26申請季需提交標化考試的要求,但面臨“參加考試困難”的申請者可以在申請中提交考試豁免。
賓大招生辦表示,恢復這一要求的目的是為了 消除申請者在決定是否提交標化的不確定性, 且招生部門也會根據(jù)學生的在校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進行招生考量,而SAT和ACT成績便是幫助招生部門在錄取中獲取申請者更多相關信息、全面評估的一份申請資料。
就標化考試提交與否, 哈佛最初依舊維持了Test Optional政策,但近期宣布變化, 要求從2029屆開始,申請者必須提交標化考試成績;針對無法參加SAT或ACT考試的申請者,學校也接受其他考試成績,如大學先修課程或國際文憑考試。
恢復標化提交的學校
除了以上三所學校外,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達特茅斯學院、康奈爾大學、布朗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喬治城大學、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佐治亞理工大學等校,維持了多年Test Optional政策后,在2025-26年的招生周期內, 也恢復了提交標化成績的要求。
仍然實施Test Optional政策的學校
不過,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埃默里大學、杜克大學、西北大學、范德堡大學、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南加州大學、紐約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等校仍然實施Test Optional政策,在申請中無需說明不提交標化成績的原因,且 不提交也不會使其申請在審核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
2
為何這么多高校重新?lián)肀嘶?/p>
本來Test Optional政策實施得好好的,為何那么多美國大學在2026申請季一水地強制要求提交標化?為何標化在申請審核中如此重要?
一如剛剛邁阿密大學校方所述,很多大學都認為標化成績可以反應學生未來學業(yè)的成功率。
據(jù)哈佛大學經(jīng)濟學家拉吉·切蒂團隊針對2010-2015年入學學生進行的追蹤分析顯示
SAT成績與畢業(yè)生收入、學術成就的關聯(lián)度顯著高于高中GPA成績。
換言之,標化雖然無法完全剔除標化資源不平等的影響, 但的確可以更客觀的地預測學生是否可以適應大學課程。
這一觀點在達特茅斯的調研中也得到了證實,針對2017-2022年畢業(yè)生的調查,達特茅斯發(fā)現(xiàn),SAT成績能更好地預測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績點,反觀高中GPA成績和大學幾點的關聯(lián)度幾乎毫不相關。
t)
再結合當下高中成績因“分數(shù)膨脹”,論文人均“A”、“B+”的無效指標的狀態(tài),標化自然就成了招生官眼中相對更加可信的一大標尺。
恢復標化成績提交,對中國留學生群體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中國留子歷來擅長各種應試考試。強制性提交標化,反而還能令中國留學生憑借著高分標化,在申請中新增一大閃光點。
當然好消息也許不止一個——
02
DEI全面取消,也是中國留學生的重大利好?
很多留學生對DEI (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都并不陌生,這一政策 旨在于確保被那些歷史上被邊緣化的群體獲得更加公平的待遇,比如非裔美國人、LGBTQ+社區(qū)成員、殘疾人以及美國其他少數(shù)族裔等等。
當然,DEI也是過去美國各大學崇尚招生標準之一。不過,在特朗普政府上臺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其中一把火,就是“干掉”DEI。
先是特朗普簽署了行政命令要求終止組織、機構非法的DEI項目、政策及規(guī)定;而后又撤銷了此前出臺和DEI相關的行政命令;緊接著,特朗普又明確表示美國高校頂著DEI的帽子,推行基于種族和性別的偏好項目,違反聯(lián)邦民權法,要求教育部對捐贈基金超過10億美元的大學開展DEI項目調查,藤校在內的20多所美國大學均在調查范圍內。
最近,教育部又通知美國各大學,聯(lián)邦機構將在14天內開始采取行動評估合規(guī)情況,警告大學們如果堅持實施特朗普政府認為的非法DEI項目、計劃,則將會被面臨削減資金的境遇。
教育部民權事務代理助理部長Craig Trainor表示, 近年來,美國教育機構普遍存在種族偏好和其他形式的種族歧視,對外以“多樣性”或類似借口在申請中選拔學生, 很多白人、亞裔學生都會受到影響。
招生錄取應當根據(jù)學生自身優(yōu)點、成就和品格來評估,而不是這種基于種族、膚色或國籍的選拔方式。如果教育機構在某種情形下 (包括但不限于招生錄取、經(jīng)濟援助、獎學金、畢業(yè)典禮、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為某個種族的人而區(qū)別對待另一種族的人,那么該機構就違反了法律。
不可否認的是,取消DEI,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招生申請變得看似公平一些。在之前的申請季中,部分申請者為了搭上DEI這趟快車,特意在文書中構造一些“獨特經(jīng)歷”,比如編造自己來自于極度貧困的家庭,是克服了千難萬難,才走到這一步。
但就中國留學生群體來看,也是一把雙刃劍。從積極角度看,取消DEI可能可以減少一些隱性的種族限制和歧視,因為在過去的DEI招生標準下,很多亞裔學生即便成績突出,也可能會在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對待;但從消極角度看,也會間接導致校園多元化氛圍變淡,失去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機會。
03
世界又向著精英主義進發(fā)了?
標化考試的回歸與 DEI 政策的取消,乍看之下,這兩項政策似乎并無直接關聯(lián),猶如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但當我們深入剖析,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正共同指向一個日益明顯的趨勢——精英主義正以一種“去政治化”的姿態(tài),悄然重構著教育領域的選拔體系。
高校對標化考試的再度重視,無疑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學生想要在申請季中嶄露頭角,就必須具備更為扎實的學術基礎和更高的學術水平。取消DEI也是同理,不再讓種族、膚色和國籍成為被大學錄取的原因,反而更加關注申請者自身的學術實力、學習能力以及個人品格。
兩者都在指向同一個目標:只有各方面都很能打的學霸和精英,才能拿到美國名校的錄取。
但精英主義趨勢就一定代表著公平嗎?其實不然。
標化考試與DEI的博弈,其本質上是“程序公平”與“結果公平”之間的激烈沖突。
標化考試強調的是基于考試成績的選拔,追求的是一種 程序上的公平,即所有考生在相同的考試規(guī)則下競爭;而DEI政策則側重于通過政策干預,來確保不同種族、階層的學生都能 在教育資源分配中獲得相對公平的結果。
標化與DEI政策變動的潮起潮落,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終將被下一輪的政策更迭所覆蓋。但透過這一輪的政策震蕩,我們卻可以窺見一個更為本質的真相: 教育的選拔機制從來都沒有真正實現(xiàn)過“公平”,它只是在不同形式的“不平等”之間來回搖擺。不同的政策只是在不同的維度上對教育資源進行分配,而每一種分配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其局限性。
或許我們應該跳出 “政策套利” 的狹隘思維,將目光聚焦于自身的學術深耕與自我認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場無盡的政策博弈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定海神針”,守住自己的方寸之地。在未來的留學道路上,無論政策如何變化,我們都能憑借自身的實力和清晰的自我認知,從容應對各種挑戰(zhàn),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