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在假期里,千萬別指望孩子能自覺! 假期是孩子休息的時間,但休息不等于放縱,不等于可以把學習完全拋開玩?zhèn)€痛快! 有句話說得好:教育路
原標題:在假期里,千萬別指望孩子能自覺!
假期是孩子休息的時間,但休息不等于放縱,不等于可以把學習完全拋開玩?zhèn)€痛快!
有句話說得好:“教育路上,千萬別指望孩子自覺。”
這個寒假,想培養(yǎng)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很簡單,請給他恰到好處的管束。
01
每一個虛度的假期
都是通向平庸人生的滑梯
不少孩子長大后,曾一再反問自己: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正確答案十分扎心:沒有自律。
在學校,有老師管著,回到家,家長卻沒空管。
小時候孩子為每一次逃脫父母的監(jiān)督而歡呼雀躍,成年后才品嘗到不努力的惡果。
難怪有人說,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隨心所欲地度過假期。
當孩子得到無底線的自由,他就會無底線地放縱自己。
若自由過了度,人生的限度就會不斷下沉,失去控制。
很多年前,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
假如孩子放假時不學習,將會出嚴重的成績倒退。
丟失了1個月左右的學習成果;
閱讀水平倒退2個月;
開學后整整1個月,都在彌補這種滑坡。
然而,當老師一再強調(diào)孩子放假不等于放縱,家長務必做好監(jiān)督和管教時,家長卻抱怨:
“我也想讓孩子自覺啊,可他天生愛偷懶,管都管不了。”
不然就是直接對孩子說:
“你要自覺學習,不要總是讓我督促。”
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因為他愛玩,愛偷懶,不愛學習。
孩子天生不懂自律,不懂堅持,你越讓他學習,他就越想玩耍,你越怪他不愛學習,他就越想逃避。
“自律”來自于“他律”,孩子的自覺不是靠說教出來的,而必須是管教出來的。
父母正確的管教與引導,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律是什么,該如何自律。
02
每一個優(yōu)秀自律的孩子
背后都站著嚴格管束的家長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都不會指望孩子能自覺。
華語樂壇流行音樂天王周杰倫,曾在節(jié)目中自爆小時候被母親逼著學鋼琴的辛酸史。周杰倫從4歲開始學鋼琴,還被媽媽要求每天練2個小時。
而小時候好動的他,根本坐不住,媽媽葉惠美就會拿著藤條,默默地坐在一旁督促。每當聽見窗外別的孩子們在外頭嬉戲打鬧玩游戲的聲音,周杰倫心里就特別的難過。
周杰倫甚至埋怨媽媽:“為什么別人都在玩,而我要學鋼琴”。
但是,媽媽還是不會放松對他的要求,拿著藤條逼迫他練琴,他只能繼續(xù)練習。成名之后的周杰倫,非常感謝媽媽的一番苦心。正是因為媽媽的高要求,才讓周杰倫憑借音樂才華在華語樂壇中有一席之地。
真正的教育,應該戴上緊箍咒,用規(guī)則和教養(yǎng),去除本性中的任性與散漫。
任何一個“自覺”的孩子,都少不了父母的長期陪伴、正確管教與嚴格督導。
而那些懶得管孩子的家長,還一邊怪孩子不自覺,一邊怪老師作業(yè)布置得太多。
什么樣的家長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孩子,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著嚴格管教的父母。
03
每一個自律的假期
都是“彎道超車”的好時機
教育路上,父母永遠不能只指望孩子自己變得自覺、自律。
你都不教他,他就永遠學不會,自覺和自律從來都不是“無中生有”的。
如果你看到一個“自覺”的孩子,那一定是父母長期陪伴、正確督導和嚴格管教的結果。
衡水中學的教育方法讓我們明白:
孩子不怕高標準,就怕沒有具體的幫助。
在孩子還沒有形成自覺性的時候,我們就要在學習上、在生活上給予他具體的指導,手把手指導他養(yǎng)成習慣。
宋倩的教育方法讓我們明白:
獎懲分明、寬嚴有度的教育才是健康的。
管得太嚴也不好,管得太松也不好,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1. 監(jiān)督孩子的學習
不縱容孩子偷懶,不放任自己偷懶,父母每天要定時督促孩子學習。
延遲滿足孩子的心愿和欲望,鼓勵他先把手頭的事情做好,分清事情輕重緩急。
2. 狠抓孩子的習慣
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壞習慣萌芽,就要立即遏制糾正,用好習慣取代壞習慣。
家長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先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3. 嚴管孩子的手機
不要放任孩子玩手機,也不要放任孩子過度娛樂,引導孩子多做有益的事情。
最好給孩子制定規(guī)則,約法三章,通過規(guī)則教會孩子自我管理。
曾有老師說過:一個假期=半年學習效果,每個假期都是“彎道超車”的好時機。
孩子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到底是靠自覺自律,還是靠父母管教和監(jiān)督呢?在小玖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
04
管出好孩子
慣出熊孩子
剛當班主任那會,最怕的就是家長跟我說:“孩子在家哭得厲害,不愿來上學了。”
我就很著急,和老師們一起反省,是不是教學方式不對,是不是生活照顧不夠細致,是不是課程讓孩子不感興趣……最后發(fā)現(xiàn)不管怎么改變,總有愿來的和不愿來的,而不愿來的,就那么幾個。
一個很突出的例子是,有個孩子是走讀的,每周回家一次,不哭;而另外一個孩子每天都回家,早上和媽媽分開時還要大哭一場。
后來我就明白了,孩子愿不愿意來主要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家里要求嚴格,孩子就“自覺”地來上學;家里太松散,父母心志不堅定,孩子就不愿來。
所以,后來新的孩子入學時,我都預先給家長說,不要以孩子愿不愿來上學來判斷學校的好壞,來不來上學是家長的問題,到了學校能不能學好才是學校的問題。
孩子愿意來上學,也并非是學校的功勞。
現(xiàn)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就是發(fā)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聽起來很高明很動人,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實現(xiàn)過。
為什么?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沒有自覺,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覺。小孩子就像個小動物,是一個感性的情緒化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意志力。
教育孩子如果一直寵著、哄著、慣著,那他以后會更加不自覺,更加為所欲為。
一直都很認可一句話: 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
想培養(yǎng)出一個熊孩子很簡單,由疼愛到溺愛,孩子被嬌慣放縱久了,就會變成熊孩子。而想培養(yǎng)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也很簡單,那就要給他恰到好處的管束!
05
孩子的自覺性
越早培養(yǎng)越好
孩子的自覺性培養(yǎng),越早越好,因為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教育正常的話,至少也要到十五六歲,才能初步建立起來。
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覺地學習,必須要有成人的陪伴、督導以及管束。
還記得“虎媽”蔡美兒嗎?
她把孩子的教育像發(fā)射火箭一樣做了精確規(guī)劃,不遺余力地幫助孩子,把她們都送入美國頂尖名校。
虎媽的大女兒索菲亞在哈佛畢業(yè)之后,攻讀耶魯法學研究生。
小女兒考上哈佛大學藝術歷史系,她決定前往紐約工作一年再去研究生院深造。
索菲亞回憶母親一路對自己的教育,曾經(jīng)說過一段經(jīng)典的話:
“我認為絕大多數(shù)人如果沒有人逼一把,只活出了生命的85%的潛力。而無論他們的極限是什么,他們總可以做得比這更多一點。”
虎媽不準孩子們?nèi)魏我婚T成績低于“A”,大女兒索菲婭五年級時,有次乘法速算測試得了第二。
她就讓大女兒每天做20張試卷,每張100道速算題,而她則在一旁掐著秒表計時。
一周強化訓練后,索菲婭次次穩(wěn)拿第一,為了保持好成績,索菲亞經(jīng)常用高標準、嚴要求來對待自己。
看起來殘酷、但精確規(guī)劃的教育模式,在提高孩子自律性的同時,又開發(fā)了孩子的潛力,讓孩子越來越優(yōu)秀。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做了一項“棉花糖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一群小朋友,他們給每一個小朋友一顆棉花糖,并且每人一個房間,如果15分鐘之后,這顆棉花糖還在,就可以再得到一顆。
結果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立馬吃到了棉花糖,有些孩子忍住幾分鐘,還是吃掉了棉花糖。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小朋友,則成功用各種方法擺脫棉花糖的誘惑。
30年過去了,當年的孩子成了40多歲的中年人。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當年能夠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后來從SAT成績、就讀學校的排名,到身體素質(zhì)、社交能力,乃至事業(yè)上的表現(xiàn)等等,都比那些當年克制不住自己,早早吃下棉花糖的孩子更突出。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 “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自律讓孩子的意識當家做主,幫你去到你想去的地方,幫你到達你生命想要到達的高度。
06
家庭教育
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沒有任何強制的環(huán)境中,他將永遠也不能成長,也經(jīng)受不住任何挫折。相反,如果你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他也會成為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所以,不要那么強調(diào)孩子的“自覺”了,“自覺”一詞對孩子太沉重,他小小的身體和心靈承受不了!
該訓的時候訓一下,只要你訓得適時適度,孩子會因為你訓他而感到輕松!如果你一直裝模作樣下不了手,只是一個勁兒地說教、對峙、冷戰(zhàn),那樣孩子才會真正受到傷害而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
所以, 今天的父母師長們,不要再指望孩子的“自覺”了,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如果你看到一個“自覺”的孩子,那多半是父母師長長期陪伴、正確督導和嚴格管束的結果。
這沒有什么可羞愧的,孩子就是這樣,他需要大人的管束,他必須在大人的管束下才能成長。孩子就是孩子,成人就是成人,成人天然就有管教孩子的權利,只要他人格正常,他就有這個能力。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該怎么教就怎么教,不要在意那么多流行的詞語和口號。
作為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的行為逾越規(guī)范時,就要及時指出來并進行糾正,否則他會一錯再錯。
有時候,孩子需要適當?shù)膹娭?,這種強制并不是對他的壓迫,而是在他意志軟弱的時候幫他克服困難,讓他變得更加堅強。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礎,孩子自覺自律是目的,基礎打牢,不怕地動山搖。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只指望孩子自己自覺、自律,父母還是要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
原標題:特朗普2.0時代,留學美國的隱形門檻有多少? 當?shù)貢r間1月20日11:30(北
原創(chuàng)觀點2025-01-23 18:22:01
原標題:專業(yè)撤銷就業(yè)受阻 文科生被時代拋棄了嗎? 在世界各國在科技的競技
原創(chuàng)觀點2025-01-23 17: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