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扶貧先扶志扶智先通語 甘洛:社會文明從娃娃抓起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如果沒有看到孩子們臉上那抹略帶黝黑的羞澀,幾乎不敢相信這些全是山
原標題:扶貧先扶志扶智先通語 甘洛:社會文明從娃娃抓起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如果沒有看到孩子們臉上那抹略帶黝黑的羞澀,幾乎不敢相信這些全是山區(qū)彝族小朋友,普通話甚至比城里的更標準。
“叔叔好!”“阿姨好!”熱情的見面問好就讓我們大吃一驚。
甘洛縣阿爾鄉(xiāng)眉山村幼教點的孩子們在認真地跟著老師朗讀課文。44歲的阿爾甲解哈莫是這個班的普通話老師,中專畢業(yè)后就一直從事幼兒教育的她,見證了孩子們從不會說漢語到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我也是大山的孩子,深知語言不通對于成長的不利,現(xiàn)在國家政策這么好,我希望孩子們都能好好學習,長大以后都能走出去,去社會各個領域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說起夢想,孩子們熱鬧地打開了話匣子。“我也想成為一名老師,像阿爾老師這樣的。”“我想當醫(yī)生,這樣奶奶的腿就不怕疼了”……
眉山村幼教點,一群來自鄰里八村的3至5歲的孩子,講述著自己樸實的夢,此刻的他們不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反而更像是一個個能擔當?shù)挠袨榍嗄辍?/p>
“快樂池塘栽種了,夢想就變成海洋,鼓的眼睛大嘴巴,同樣唱的響亮,借我一雙小翅膀,就能飛向太陽,我相信奇跡就在身上……”
一陣陣歡快的歌聲從另一個教室傳了出來,整潔的校園、有序的休息室、充滿童趣的壁畫,誰曾想象過這樣配置的幼兒園竟然出現(xiàn)在了大山深處。
眉山村115名小朋友都是彝族,有五分之一屬于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他們比同齡人成熟的更早,但是更多的時候,孩子們還是在用普通話愉快地唱歌和游戲中享受自己的童年。
據(jù)了解,甘洛縣共有幼兒園11所(公辦幼兒園2所,民辦幼兒園9所),“一村一幼”幼教點211個,在園幼兒13151名,幼教班344個,輔導員688名,實現(xiàn)了幼兒教育全覆蓋。
在“學前學會普通話”項目推進進程中,甘洛縣制定出臺了《甘洛縣學前學會普通話實施方案》,并先后組織全縣688名一村一幼輔導員進行普通話培訓,又選送了180名輔導員到江油幼兒師范學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專業(yè)素質培訓,有效提升了村幼輔導員的普通話水平和綜合素質。
甘洛縣從2017起,實現(xiàn)了營養(yǎng)改善計劃全覆蓋。每天中午給每名幼兒解決3元錢的營養(yǎng)餐,具備正餐條件的開設正餐,不具備的就交替發(fā)火腿腸、牛奶、八寶粥、小饅頭、沙琪瑪?shù)?,盡量保證孩子中午吃好吃飽,而且不交一分錢。幼兒午餐的開設,不僅為家長分了憂,而且教會了兒童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小手拉大手”帶動了家庭生活好習慣的養(yǎng)成。
甘洛縣地處川西南部,大渡河河畔,涼山州北部,素有涼山“北大門”之稱,全縣轄28個鄉(xiāng)鎮(zhèn),227個行政村,居住著彝、漢、藏等多個民族,總人口23.37萬人,其中,彝族人口占77.14%,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聚集縣。也許是受限于甘洛的自然和交通條件,也許是民族特有的生活習慣,一些老百姓的習俗觀念稍稍有些陳舊。許多人不明白普通話的重要性,認為沒有學習的必要,是浪費時間。而實際上,幼兒的早期漢語普通話教育,使彝族幼兒在小學前就過了漢語關,有效解決了因語言不通而學習“欠賬”的惡性循環(huán)現(xiàn)象。
“扶貧先扶志,扶智先通語”。通過村幼教、農(nóng)民夜校、農(nóng)民素質提升培訓一系列活動的展開,村風民俗逐漸好轉,80%以上的老百姓們都聽得懂、說得來普通話,在外出務工和從事經(jīng)濟社會活動中不再語言“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