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努力雞娃:從Nina的放羊式成長談起 最近和幾位家長聊天,大家對Nina的成長狀態(tài)表示了不少疑惑和誤解。我們家沒有報任何課外班,也不參加那些
原標題:努力≠雞娃:從Nina的“放羊式”成長談起
最近和幾位家長聊天,大家對Nina的成長狀態(tài)表示了不少疑惑和誤解。我們家沒有報任何課外班,也不參加那些周末補習大軍,但很多人卻認定Nina是在被“雞娃”。這讓我哭笑不得——要說“雞娃”,她更像是“放羊”。但和真正的“放羊”不同,這是一種有規(guī)劃、有方向的探索式成長。我一直堅持認為,努力和雞娃是兩碼事。
什么是努力?什么是雞娃?
提起“努力”,許多家長立刻想到的是“雞娃”場景:孩子從早到晚埋頭刷題,英語單詞背到崩潰,數(shù)學題做到凌晨。一切以成績?yōu)閷颍坪踔灰茉?ldquo;起跑線”前面,就能贏得未來。但這真的有效嗎?
其實雞娃本質上是家長焦慮的投射,把短期的分數(shù)當作終極目標,忽視了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這樣的努力,看似轟轟烈烈,實則是一場低效的內卷。
努力的意義:不雞,但要努力
努力的意義從來不在于超越別人,而在于挖掘自己的潛力。雞娃是一場焦慮驅動的競賽,而真正的努力則是熱愛和目標驅動的自我提升。
為什么不雞娃卻還要努力?因為努力本質上是一種對成長的尊重,而不是對分數(shù)的追逐。在放棄盲目內卷的同時,努力依然可以帶來三方面的意義:
1. 習慣養(yǎng)成
努力培養(yǎng)的是自律和堅持,而這是一生受益的能力。Nina雖然沒有上課外班,但每天都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認真復習老師布置的內容。這種對學習規(guī)律的尊重,比多刷幾張試卷更能幫助她穩(wěn)步成長。
2. 興趣發(fā)現(xiàn)
不雞娃,給了孩子探索興趣的空間,而努力則讓興趣有了深度和方向。Nina最近迷上了科學實驗,自己用廚房材料制作“小火山”,還會寫觀察筆記。這種自主探索帶來的成長,是任何補習班都無法替代的。
3. 能力提升
真正的努力,培養(yǎng)的是綜合能力,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Nina的努力目標從來不是成為“別人家孩子”,而是成為“最好的自己”。她的閱讀能力、邏輯思維和溝通表達能力,都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積累,而這些能力才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努力和雞娃的根本區(qū)別
努力是為了讓孩子發(fā)現(xiàn)和成就更好的自己,而雞娃更多是家長為了緩解自身焦慮。雞娃是一種外部施壓的被動應對,而努力則是基于內在驅動力的主動探索。
從Nina的經歷中,我越來越體會到教育的本質:教育不是一場“百米沖刺”,而是一場漫長的遠足。孩子需要的,不是短期的分數(shù)超越,而是長期的成長積累。
努力的方向決定未來的高度
在學歷貶值的時代,家長最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雞”孩子,而是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蘇州中學2024年招聘的教師,全部來自清北畢業(yè),無一師范生,這說明優(yōu)質資源正在向金字塔尖集中。孩子未來是否能夠在“能力分層”中占據(jù)優(yōu)勢,取決于他能否具備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
雞娃或許能帶來一時的成績,但只有通過努力培養(yǎng)內在能力,孩子才能擁有長久的競爭力。我們要關注的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跑得更長更遠”。
教育的終極意義:教會孩子如何成長
努力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較,而是為了讓孩子發(fā)現(xiàn)自我、成就自我。雞娃是卷入一場沒有終點的競賽,而努力是幫助孩子走向更廣闊的未來。在這個學歷貶值的時代,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通過考試,而是教會他們在未來擁有無限可能。
努力≠雞娃,它是孩子探索生命潛能的旅程,是家長引導孩子找到自己道路的智慧。讓我們一起努力,在教育這場遠足中,陪伴孩子走得穩(wěn),走得遠,走向屬于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