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人工智能時代下,技術如何輔助教學? 我們今天談到基礎教育,就必談互聯(lián)網(wǎng),必談信息技術,也離不開人工智能。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說。
原標題:人工智能時代下,技術如何輔助教學?
“我們今天談到基礎教育,就必談互聯(lián)網(wǎng),必談信息技術,也離不開人工智能。”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說。
現(xiàn)如今,“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把人工智能本身當作一個學習的對象,提高孩子們的人工智能素養(yǎng);另一個把人工智能本身當作工具來去解決教學當中的問題。
人工智能技術用于教學輔助工具時,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學生作業(yè)負擔過重的原因之一,是傳統(tǒng)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孩子重復學習已經(jīng)會了的知識,為達到教學目標,就要延長學生學習時間,這便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而利用人工智能推動學生個性化學習,會讓學生學習更加有效。”劉長銘說。
以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技術作為輔助,也是寧夏石嘴山市過去一年推進教育信息化時一直在探索的事情。
在 2018年7月,寧夏獲教育部批準成為全國首個“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示范區(qū)。而石嘴山是寧夏作為全國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示范區(qū)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城市。寧夏石嘴山市教育局局長劉金星提到,人工智能在當?shù)亟虒W教研中的應用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利用人工智能推進減負。并不只是在網(wǎng)上有大量資源,而是有大數(shù)據(jù)技術作為智能化的教學助手,進行精準教學。基礎教授方面,通過大數(shù)據(jù)技術給教師帶來精準診斷、評價,幫助教師進行精準教學。
第二、運用教學系統(tǒng)和智能觀課系統(tǒng)。聽課不再只是以前帶著筆記本到教室聽課,而是在這個系統(tǒng)里,通過大數(shù)據(jù)評價之后,多維度的進行排查。
此外,還有一些體驗性、沉浸性的學習助手,對孩子難點突破非常有效果。
“我們逐步形成了具有當?shù)靥厣?、?yōu)質資源共享共生的系統(tǒng)。學校通過一年的學習積累,形成了個人教師資源庫和石嘴山市優(yōu)質資源庫。”劉金星說。
寧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學校長陳光華校長分享到,目前寧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學在利用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技術方面,構建出了“3+1”模式:
智能閱卷系統(tǒng),能夠使得教師閱卷工作量減少40%以上,減輕了教師精力不足的問題,提高了教師的效率;
智能分析系統(tǒng)。教師可以利用智能分析系統(tǒng),分析學生的薄弱點所在,促進精準教學和精準教研;
個性化學習??梢蕴岣邔W生做題效率,減少重復做題。
除了為教學提供輔助之外,石嘴山市第三中學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精準化管理,及時了解學校教學、教研的開展情況。
“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較落后的地區(qū),很多老師認為,學校有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升學率,為什么還要推進人工智能教學?”陳光華提到,教師應該轉變觀念,主動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學。
“教師應該保持清醒的自覺,人工智能時代的老師要從知識的搬運工轉變?yōu)閷W生成長的引路人、活動者、對話者、幫助者、陪伴者。人工智能時代,老師應該主動變革,主動轉變。”
或許教育信息化在全國各地的應用水平各一,信息化技術為教育減負增效,一定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方向。正如太原市第十一中學樊曉東校長曾分享的這句話:
“如果想改變世界就首先將自己變成你想要的樣子,當足夠多的人行動起來,就會形成一場運動,如果這場運動有足夠的能量,在教育領域將是一場變革。”
原標題:更好地養(yǎng)育:培養(yǎng)能力,而不是消除行為 - 選本好書,讓生活松弛有度
觀察2024-11-26 11:59:24
原標題:高校商業(yè)街回收地溝油?校方回應 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11月23日就網(wǎng)
觀察2024-11-25 18: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