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教輔變教腐,癥結何在? 一本定價15元的教輔,3塊錢左右要用作回扣;納入目錄的100多種教輔材料,30多種是靠打招呼入選近期,多地查處的一些
原標題:教輔變“教腐”,癥結何在?
一本定價15元的教輔,3塊錢左右要用作“回扣”;納入目錄的100多種教輔材料,30多種是靠“打招呼”入選……近期,多地查處的一些涉及教輔領域違規(guī)征訂、行賄受賄案件,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半月談記者采訪發(fā)現,教輔材料過多過濫問題依舊屢禁難止。
教輔“濫、重、亂”,不僅加重學生學業(yè)和家長經濟負擔,加深教師教輔依賴,加劇社會“刷題式”教育焦慮,也成為校園減負的“攔路虎”。因此,加強教輔的規(guī)范管理一直是教育領域的整治重點。不僅國家相關部委多次出臺相關規(guī)定,許多地方也明確規(guī)定,一門科目最多訂一本教輔??墒?,記者調查卻發(fā)現,哪怕在教育“雙減”背景下,一些地方教輔訂購數量和金額也不減反增。
從近期通報的相關案件中,不難發(fā)現教輔變“教腐”的癥結所在。我國中小學生人數眾多,看似不起眼的教輔實則是一個不小的產業(yè),背后有著復雜的利益鏈條。而教輔材料有自己獨特的銷售方式,國內大多數省份采取省級教育部門推薦書目,市教育局組織專家評議、每科選定一兩種教輔形成目錄,縣區(qū)中小學校按目錄統一征訂的模式。這也意味著,只要進入目錄,就幾乎壟斷了這一區(qū)域的教輔市場。在這樣的產業(yè)模式下,在一些地方,對于推薦目錄有著決定權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自然也就有了權力尋租的空間。從查處的案件中所見,在個別地方,省教育廳、市教育局的領導,學校校長、任課老師,都可能成為教輔代理商的“圍獵”對象。
由教育部門代為制定教輔目錄,本來是為了擇優(yōu)把關、遏制學校亂收費,可是,在實行過程中,評議過程不透明,加上監(jiān)督不到位,讓教輔成為腐敗重災區(qū)。“哪些教輔能入圍,雖得經專家評審,但基本上是教育局里兩三個關鍵干部說了算。”一位因收受回扣入獄的原某市教體局局長坦陳教輔征訂目錄產生的過程,“看上去程序都到位,實際上只要打點到位就能選上。”不受約束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事實上,在校園的集中采購中,從校服到學校營養(yǎng)餐的貪腐事件頻發(fā),癥結大都相同。
破解“教腐”亂象,需要相關部門利劍高懸斬斷貪腐鏈條,同時建立健全監(jiān)督機制,確保教輔材料征訂、選用、銷售過程的公正、透明。但要從根源上解決教輔過多過濫的問題,還需要標本兼治,改進教育評價體系,推動課堂教學提質增效,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變一些學校和家長“刷題式”的教育方式,讓教輔材料這棵“樹”不會瘋狂無序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