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忽悠幾代人的毒雞湯 看看你的父母有沒給你喝過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里說: 有些父母喜歡教訓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但他
原標題:忽悠幾代人的毒雞湯 看看你的父母有沒給你喝過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里說:
“有些父母喜歡教訓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但他們自己吃盡了苦頭,好像也沒變成人上人……”
在我們的教育中,“能吃苦”似乎是一個無上的褒義詞。
“這孩子這么能吃苦,將來一定有出息。”
“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學習是要能吃苦的,“梅花香自苦寒來”的人生是要能吃苦的。
可很多時候,一味重視吃苦的教育,實際上只是一場徹底的自我感動
父母對“吃苦”
抱有太大的功利心
大概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父母的一句話:“現(xiàn)在讓你吃的苦都是為了以后能走得順一些。”
說是教育孩子,更像是催眠自己。
一份針對“吃苦教育”的暑期調(diào)查顯示,81.8%的人贊同父母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65.7%的人認為這樣對孩子的將來有很大幫助。
于是有的父母們?yōu)榱瞬蛔尯⒆踊?ldquo;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危險境地,開始人為制造苦難,“磨礪”孩子的精神。
今年夏天,各種主打體力教育的暑期夏令營風靡一時:
最小7周歲的孩子們,每天要完成至少五公里的跑山、基本功練習、武術腿法練習……
此外,還有軍事夏令營,荒島求生,一元城市生存挑戰(zhàn)……
明星樂嘉曾經(jīng)帶著年僅4歲半的女兒4天徒步穿越甘肅張掖沙漠,還將她送入少林寺。
他說:“想了很久,終于決定送孩子進少林學習,愿她出來時煥然一新。”
來源:樂嘉
“煥然一新”,是多少父母的期待。
父母們在買苦吃的路上愈走愈遠,也常常因此覺得孩子離“有出息”更近了。
但體力上的苦,真的能夠直接深入心靈,讓孩子“面貌一新”嗎?
恐怕不然。
江西上饒,小女孩雯雯四歲時就有了“中國最小背包客”的稱號,她沒上過幼兒園,每年有一大半時間都在睡帳篷,吃野菜,每天還要步行十幾公里。
雯雯走紅后,她的父親正準備帶她開始兩個多月的川藏線徒步之行。
他說:“這點小困難跟她以后人生要經(jīng)歷的挑戰(zhàn)比起來不算什么,就得讓她吃吃苦,不能太安逸,才能懂得珍惜、獨立。”
可面對記者詢問“你喜歡幼兒園還是去外面玩”時,雯雯選擇了幼兒園。
很多家長在讓孩子“吃苦”時,完全不考慮子女的承受能力。
前幾日,合肥一12歲少女失蹤,她留信說,“我不想活了。”
當民警連夜找到女孩后才得知,女孩是因為父母給自己的學習壓力太大,才有了輕生厭學的念頭。
圖片來源:微博
成年人也很難完全承受住過度壓力帶來的“苦”,更別提小孩子。
錯誤的引導,過度的施壓,可能會讓孩子的承受力崩盤,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父母的教育中先苦后甜總是伴隨著一種延遲滿足:今天吃苦,明天享福。
可是,強大的心靈從來不是單純的吃苦就能培養(yǎng)的。
期待著短時間的“吃苦訓練”,就培養(yǎng)出堅強的孩子,就能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一往無前,這種想法,未免太過功利化。
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看的從來不是誰做的題最多,誰熬得夜最晚。
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我們越來越少受肉體辛苦的束縛。
但“吃苦說”仍然有巨大的市場,尤其是在教育上。
不少家長故意給孩子“挖坑”,并且指責他們“起不來就是懦弱”。
讓孩子一次次承受挫敗,美名其曰“挫折教育”。
其實,這是模糊了重點,將“不得不爬起來的壓力”和“積極面對困難的勇氣”混淆在一起。
能吃苦和多吃苦,從來不能劃等號,更不能通過量變?nèi)シe累所謂的質(zhì)變。
因為前者是能力,后者是非必要的經(jīng)歷。
2
吃苦不能一勞永逸
不必繃得太緊
我們從小被灌輸吃苦耐勞是優(yōu)良品質(zhì),長大后又有不少“成功學”導師大肆販賣“苦難學”。
這些都讓“吃苦”看上去有種天經(jīng)地義的正確和不容置疑。
但問題在于,很多人把“吃苦“視作成功的最有效途徑,并且將其理解成膚淺的皮肉之苦和機械重復。
這背后隱藏的是一種“一勞永逸”的“懶惰思維”。
南京某高校一年半勸退了49名本科生,其中一位叫李欣也的男孩,剛剛入學一學期。
和許多同齡人一樣,他也有著相似的學生時代——從小學到高中,被作業(yè)、輔導班壓得喘不過氣。
對他來說,高考就像是游戲中的最后一個BOSS,考過了,這場充滿痛苦和折磨的“游戲”就通關了。
“那時候老師總說,現(xiàn)在多吃點苦,考上大學就進天堂了!”老師這句話支撐著李欣等著“苦盡甘來”的那一天。
他形容自己跨入大學校門的心情是:“解放了!”
緊接著,網(wǎng)吧,電腦游戲,吃喝玩樂……紛繁的娛樂生活讓李欣盡情釋放著這么多年來的壓力。
自甘放縱的他,沒有留意學校規(guī)定:一個學期獲得學分未超過4分,將被紅色警示,作退學處理。
這個上大學剛一個學期的男孩,因為只修了4學分,4門課程不及格,被學校作退學處理。
他說:“大學剛開了個頭,沒想到就要結束了。”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考入重點大學,卻頻頻掛科,沉迷游戲,這些人是怎么想的?
他們不是沒吃過苦,能夠考上重點大學的絕大多數(shù)人,多少都經(jīng)歷過熬夜、刷題……
可是,長期在父母老師的控制下長大,一離開父母,就暴露出自控力不足的缺陷。
很多父母會在高考前鼓勵孩子:上學時候多吃苦,考上大學就放松了;工作時多吃苦,當上領導就好了……
但常常到最后“先苦后甜、一勞永逸”沒有實現(xiàn),反而成了讓一些孩子“放飛自我”的理由。
而以苦為良藥,也常常讓人在刻苦之中漸漸失去了自我反思能力。
四川大學教授王東杰舉了一個例子:一位中國學者到了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參與科研,徹夜不眠投入工作。
一段時間后,負責教授和他談話,詢問他:你的實驗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有什么意義?
這位學者卻茫然了,教授告訴他:科學家不是工人,只需要低頭做工就夠了,把實驗問題弄明白,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而功利性的吃苦教育往往讓學生只知道咬著牙低頭前行,卻忘記了時常反思自己做的事情意義何在。
應了《燈下塵》里的一句話:“最讓人受不了的不是吃苦,而是你不知道你吃苦是為了什么。”
萬事萬物都要有度,水滿則溢,弓滿則折。
太緊的橡皮筋總會在某一刻斷掉,咽下太多無用的苦總會在某一天侵蝕精神。
人生很少有“一勞永逸”的事情。
真正的強大,不是總指望著熬過這一陣的苦,而是在可以享受時享受人生,在苦難來臨時毫不畏懼。
3
做有意義的事
別吃無意義的苦
吃苦是否會有回報,其實因人而異。
成功者喜歡在演講和自傳中回憶自己艱苦的經(jīng)歷,為的是表現(xiàn)創(chuàng)業(yè)的辛苦和成就的來之不易。
許多人經(jīng)常因此就只看到了他們的吃苦,忽略了其他天時地利因素。
如今的娛樂圈中,各大公司的練習生是一大“風景”。
他們的訓練也的確很苦:有人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有人忍著身體不適練習基本功……
但前段時間的兩檔選秀綜藝讓我們看到,100個練習生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夠出道。
《創(chuàng)造101》幕后全記錄/視覺中國
并不是他們不夠苦,而是吃苦與成功,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因果關系。
在金融學里存在一個幸存者偏差的概念,指的是忽略了某種篩選的過程只看到篩選結果。
這種說法在教育中也能體現(xiàn),比如人們常常說的“畢業(yè)后學習不好的通常混得更好”,“沒讀書就創(chuàng)業(yè)照樣能賺大錢”。
忽略了大基數(shù)背景只看到個例。
常??吹匠晒Φ娜烁兄x貧窮,感謝苦難。
而現(xiàn)實里更多的是因為“苦”而深陷絕望的人。
女星李子璇出生在教師家庭,她在節(jié)目中坦言,從小母親就不讓她叫“媽媽”,只能叫“張老師”。
她很少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快樂多是來自身邊的朋友。
為此她有巨大的壓力,一邊害怕辜負母親的期許,一邊只能自己默默承擔。
教育學者張文質(zhì)說:“生命是需要歷練的,但歷練的基礎是得到充分的甜,而不僅僅是讓孩子吃苦。
苦吃多了,孩子也許是很堅強,但他不幸福,即使未來有了可以享受的經(jīng)濟條件,他也沒有那個能力。”
要做有意義的事,而不要吃無意義的苦。
真正能提升一個人的,是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一位曾經(jīng)北漂過的網(wǎng)友回顧自己的經(jīng)歷時,無限感慨:
為了省錢,她租了一間每月幾百塊的小房間,房間里只有一張沒有樓梯的上下鋪,睡在上鋪的她每天上下床都要費很大功夫。
而房子離公司也很遠,每天要提前兩個多小時去擠地鐵。
其實她的工資完全可以租一間離公司近、條件更好的房子,可是她不愿意:“北京人才這么多,不多吃點苦怎么能追上別人。”
然而這樣的奔波沒過多久,她就變得十分憔悴,整日抱怨。
她最終離開了北京,帶著滿腹疑惑:“為什么我吃了這么多苦,生活卻沒給我半點回報?”
也許后來她會明白,她吃的苦,擠地鐵、住小房間、不敢亂花錢,沒有一樣能幫助她在工作上成長。
董卿曾告訴自己:“每一步路都不要白走。”
那些無效、機械、沒有經(jīng)過思考的苦,其實只是無意義的自我折磨,甚至是在反向用力,拖后腿。
對于“吃苦說”,過度迷戀或者徹底否認都是不科學的。
比起吃多少苦,知道自己為什么吃苦才更重要。
當你有信念,為達成目標所吃的苦就值得,而不是自暴自棄,覺得自己就是吃苦的命。
原標題:2017年全國教育經(jīng)費執(zhí)行情況發(fā)布 在國際上是什么水平呢 近日,教育部
觀察4小時前
热评话题